(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企业安全用电注意事项有哪些方面
企业安全用电有哪些注意事项?
由于春季天气寒冷干燥,国内企业因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往往发生在火灾多发季节之前,严重威胁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边肖,看看企业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信息仅供参考。
企业安全用电注意事项(一)企业安全用电须知
2.切勿用铜线、铝线或铁丝代替保险丝。空 gas开关损坏后,立即更换。保险丝和空瓦斯开关的大小必须与耗电量相匹配,否则容易造成触电或电气火灾。
3.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线可靠连接。单相用电要用三芯电缆连接,三相电要用四芯电缆连接。保护与室外低压电网的保护零线或接地装置可靠连接。保护中性线必须重复接地。
4、电缆或电线被驳或损坏的地方应用电工胶带包扎,不能用医用胶带代替,更不能用尼龙纸包扎。不要把电线直接插在插座上用电。
5、电器通电后发现冒烟、烧焦味或着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不得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6.不要用湿手触摸灯座、开关、插头插座和电器。开关、插座、电器损坏或外壳破损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未经修理不能使用。
7.车间里的电线不要乱拉乱接。禁止使用多端口和磨损的电线,以防止触电。
8、电炉、电烙铁等发热电器不得直接放在木板上或易燃物品附近,无自动控制的电热电器使用后应关闭,以免发生火灾。
9.工厂内的移动电器,如落地扇、手提砂轮机、手电钻等电动工具,必须采用漏电保护开关进行单机安装保护。
10、发现有人触电,不要用手去拉触电者,尽快打开电源开关或用干木棍、竹竿去挑开电线,并立即用正确的人工呼吸法进行现场抢救。
11、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由持证电工负责。
12.盗窃电力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工农业生产,中断人民日常用电。所有人都举报他。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影响如冲击压力、湿度、异物侵入或内部材料缺陷、老化、磨损、发热、绝缘损坏以及运行中的误操作等,都可能发生各种故障和异常运行,因此必须对电气设备进行保护。电气设备的保护一般包括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欠压和失压保护、断相保护和误操作保护。
1.过载保护过载保护是指用电设备的负载电流超过额定电流的情况。长期过载会造成设备的载流部件和绝缘材料过热,从而加速绝缘的老化或损坏。设备具有过载能力,即在不危及安全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过载能力。应为连续运行的电机提供过载保护。电气设备装有自动切断电流或限制电流增长的装置,如自动空瓦斯开关和延时电流继电器,作为过载保护。
2.短路保护电气设备由于各种原因相互碰撞,导致电流突然增大的现象称为短路。短路一般分为相间短路和接地短路两种。短路的破坏瞬间释放出大量热量,破坏电气设备的绝缘,甚至烧毁。大的短路电流可能在电气设备中产生很大的电动势,造成电气设备的机械变形甚至损坏。短路还可能导致故障点及附近区域的电压显著下降,影响电网质量。被保护线路受电处应设置短路保护。电气设备一般采用熔断器、自动空气体开关和过电流继电器作为短路保护措施。3.欠压失压保护电气设备应能在电网电压过低时及时切断电源,同时在供电中断后电网电压恢复时,不会自动启动,即具有欠压失压保护能力。动力设备自启动会造成机械损伤和人身事故。如果电压过低,电机等负载将过载。电气设备通常采用能量接收器的联锁控制和手柄的零启动作为欠压和失压的保护措施。
4.缺相保护所谓缺相,是指互供电缺一相或三相中任意一相断开。供电线路断线的原因有:低压熔断器或闸刀接触不良;接触器因长期频繁动作而烧焦,无法可靠连接;保险丝因使用时间过长而氧化腐蚀,使其受到启动电流的冲击而熔断,电机出线盒或端子断开。此外,由于供电系统容量的增加,采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也增加了电机断相运行的可能性。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凡是使用熔断器保护的地方,都要有防止断相的保护装置。
5.防止误操作为了防止误操作,设备应有能长期保护、易于识别和清除的标志或标牌。这些标志给出了安全使用设备所需的主要特征。例如,额定参数、连接方式、接地标志、危险标志、可能的特殊操作类型和操作条件的描述等。由于设备本身条件有限,如果不能在上面注射,应该有安装或操作说明,使用者应该知道注意事项。电气控制回路中应按规定安装紧急开关,有防止误操作的措施,并有相应的联锁或限位保护。在复杂的安全技术系统中,应安装自动监控装置。
在实际工作中,应重点防止以下电气误操作:
1.双掷断路器。
2.机械联锁组合空气体开关。
3.交流接触器的电气联锁控制。
漏电保护器的基本要求在技术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1.触电保护的灵敏度应正确合理,一般启动电流应在15~30 mA范围内。
2.触电保护的动作时间一般不应大于0.1秒。
3.保护器应配备必要的监控设备,以防止其在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失去保护功能。例如,对于电压型触电保护器,应安装中性接地装置。
猜猜你有兴趣:
1.车间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2.安全用电管理办法
3.关于用电安全的小常识
4.工厂安全管理体系模式
5.电力安全预防措施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